2022年一季度黑龙江肉类市场经历了新冠疫情多点频发和消费需求低迷的双重压力和冲击,保持了肉类市场的总体稳定,在疫情期间为保障百姓生活必需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肉类产量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一季度全省246家生猪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90万头,比去年一季度增加140万吨,增长93.3%,分月看,一月增长69.9%,二月增长52.6%,三月增长150.36%;全省一季度牛肉产量13.3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羊肉产量3.46万吨,同比增长5%,禽肉产量8.82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鸡肉产量8.14万吨,同比增长4.66%。第二,生猪价格延续了单边下行的走势,甚至超出了行业专家的预判。据监测3月末全省生猪交易均价为11.4元/公斤,环比下降3.4%,同比下降52.5%,比全国生猪均价低了0.46元/公斤,比全国低了7.6个百分点。老百姓真正吃上了便宜肉,曾一度出现了吃肉比吃菜还便宜的局面,从长远来说,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会伤及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影响生猪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分析整个肉类市场,其突出的变化是:
一,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显示,按人口折算,中国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小幅下降,尽管2021年有所反弹,同比大幅增长24.5%,但也并未超过2014年最高水平。2018年,非洲猪瘟在国内爆发,由此引发2019年、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禽肉挤占部分猪肉消费,导致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的比例从之前的65%左右,一度跌至55%左右。尽管随着2021年中国猪肉产量基本回归常值,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的比例也跟随回升至65%,但肉类消费格局的转变已经在路上。整体来看,中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已接近饱和,后期猪肉需求难以维持过去30年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未来5年猪肉年均消费增速将放缓至1.5%-2.0%,主要依靠农村和新农转非人口消费带动。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猪肉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肉类消费品种。不过,2021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已经超过40千克,猪肉消费需求将趋于稳定。不过,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将会下降,预计仍占55%上下。尤为重要的是,2019年至2020年生猪产能受损,猪肉消费量由正常年份的5500万吨,锐减至4500万吨,这中间1000万吨的消费缺口由禽肉、牛羊肉补足,且禽肉、牛羊肉未来继续维持增长趋势。从短期来说,肉类消费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2021年,中国前20家上市猪企生猪销量1.36亿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比重已经达到20.4%,这一趋势仍在加速。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中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增长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头部猪企的疯狂扩张产能,势必将引发存量产能的厮杀博弈。在总体猪肉需求量稳定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扩张会挤占中小散户的存空间,不过也会优化养殖主体结构,由以前的中下散户为主体加速向养殖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养殖场转变,并且养殖规模中位数会逐渐上移。
二,消费市场低迷的状态或将持续。
多从因素导致消费疲软,对猪价的影响是深远的。经济低迷、新冠疫情、消费趋势改变等带来的猪肉消费低迷,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综合反映。今年早些时候,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2年趋势》由于疫情持续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复苏进程将缓慢且不确定。《报告》显示,2022年失业人数估计为2.07亿,而2019年为1.86亿。较2021年比,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比疫情前全球工作时间少了近2%。预计至少到2023年,全球失业人数仍将高于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全球劳动参与率预计将比2019年低1.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危机对不同工人群体和国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加深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并削弱了几乎每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结构,无论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这种破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修复,对劳动参与率、家庭收入和社会,甚至可能还包括政治凝聚力,都有潜在的长期影响。据业内人士分析,肉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部分猪肉消费转向禽肉、牛羊肉、水产品,导致对猪肉需求下降;人口结构中,老龄化趋势加速,新生人口下跌,导致对猪肉的消费力不足。据了解,目前农贸渠道猪肉销量下降 20%,显然是既有疫情影响,也有消费结构变化的深度影响。综合诸多因素判断,短期内消费市场低迷的状况难以改观。
三,生猪养殖端亏损在加剧,养猪积极性受到伤害。
在猪价持续下跌同时,占养殖成本60%的饲料价格却在节节攀升。按照目前豆粕和玉米价格推算,饲料成本与年初相比,每吨饲料价格上涨了400—500元,也就意味着每头育肥猪的成本无形中要增加150元左右。在猪价下跌和饲料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之下,养殖户亏损程度逐渐加深。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自繁自养头均亏损547元。尽管年内国家已经启动四批次冻肉收储,但由于收储数量有限,因此,对市场供需影响微弱,对猪价提振也十分有限。近一年多猪价波动告诉我们,当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判断一致时,这个预期反而会失去意义,因为,往往市场可能会与大多数人的预判相悖。每当生猪产业全行业处于亏损时,市场抛售行为会激增,特别是自繁自养亏损时间持续2—3个月后,市场供需就会形成新的平衡。但2021年,从6月份开始,自繁自养亏损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而不久后又再次深陷亏损泥潭。
从2018年非瘟以来,规模养殖场的扩张速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散户的养殖地位进一步被挤压,生猪生产集中度明显得到提升。据统计,2021年,规模前10位的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为1.16亿头,占总出栏量得到17%左右,规模前20位的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为1.36亿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0%左右,比2019年提升了将近1倍左右。生猪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亏损抗压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生猪养殖属于重资产行业,规模猪企的产能去化更是比散户要困难得多。而且很多大型猪企可以通过融资,在不削减产能的情况下抵抗亏损甚至继续扩大产能。在市场一致预期的主导下,无论是散户还是规模猪场,都在咬牙坚持等待转机。无形中加大了产能去化的难度,同时,收储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产能去化进程。因此,养殖端亏损还会持续。占生猪养殖企业总数80%以上的中小养殖户,已经难堪重负,我省已经出现了饲料销量大幅减少、仔猪销售不畅和中小散户大幅减量饲养等苗头性倾向,值得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四,生猪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在延续。
今年一季度全省生猪存栏1352.87万头,比上年末下降4.58%,比上年同期下降6.8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31.39万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1.37%,全省生猪出栏616.0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5.71。从全国看,生猪供给量同样较大,全国一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一季度全省精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3%,1月至2月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30.8%。2021年底全省生猪存栏1416.26万头,比上年增长3.29%,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今年1月至6月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处于高位。猪价低位徘徊的态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根据近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约为7∶1。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视为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据农业据省发改委监测,3月末全省猪粮比价为4.57∶1,随着中央和我省启动猪肉收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价过快下跌的局面,猪价跌幅逐渐收窄。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从能繁母猪的存栏结构来看,2021年以来,养殖利润快速恶化,仔猪价格亦维持在低位,在三季度收尾时,甚至达到200元左右低点,仔猪价格的大幅下降加快了能繁母猪存栏结构的调整,养殖端加快淘汰三元母猪的节奏,导致三元母猪的占比连续减少,二元母猪占比上升,整体结构继续改善。从能繁母猪淘汰量来看,2021年9月以来,大型养殖企业能繁母猪淘汰量大幅上升,此外,后备母猪销量在2021年7-9月处于极低水平,10月份之后随着猪价的反弹而有所提升,但同比也处于低位区间,这表明在整体猪价回到低位区间,且行业预期变得不再乐观时,养殖端在加速对产能的去化,同时对新产能投入也变得相对谨慎。因此,整体来看,后期产能仍维持缓慢去化的格局。
分析未来市场行情,从短期来看,消费本身处于淡季,虽然已进入4月份,但距“五一”假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生猪价格基本上已没有下探空间,也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一段时间以来,新冠疫情在我国又一次大面积爆发,所以,短期之内生猪市场将维持弱势震荡态势。
综合多方面专家的分析研判,一季度猪肉价格低位震荡,产能去化速度放缓。二季度猪肉价格持续低位震荡,生猪养殖的预期利润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而养殖户对下半年价格开始上涨的预期升温,能繁母猪去化缓慢。在递推2022年末至2023年年初,供需格局难以实质性扭转,猪肉价格或旺季不旺。这种情形下,新一轮猪周期的价格加速上行或被推迟。我们预计今年三季度猪肉价格会有所反弹,理性判断其幅度和可持续性大概率将会偏弱,可能下半年猪价涨幅会稍大一些。可见,未来一个季度猪肉价格走势与能繁母猪去化的力度值得持续关注。另外,我们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
第一,饲料价格上涨过快。
猪饲料中占比最多的是玉米和豆粕,而我国的大豆和玉米多半还是依靠进口,一段时间以来,俄乌冲突和南美大豆减产导致了国内大豆和玉米库存紧张,不少国家还禁止了大豆玉米等粮食的出口,导致国际粮价的抬升,目前,大豆和玉米的价格都是上涨到了历史高位。去年年底以来,豆粕涨幅高达约60%,每吨上涨了1500-2000元,玉米上涨了88元/吨,作为饲料中的主要原料,饲料也是随之涨价。部分饲料企业在短短两个月内五次宣布涨价。
第二,牧原、温氏等各大巨头在2022年-2023年的规划依然巨大,养猪巨头肆意扩张。
牧原在《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中提出2022年生猪销售增长率不低于25%的目标。根据推算,可知牧原2022年目标将不低于5023.875万头。除了牧原,温氏股份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2022年出栏目标在1800-2000万头,较2021年出栏的1321.74万头增加30%-50%。天邦股份2022出栏预计600万头,较2021年出栏量增加180万头。唐人神宣布“未来将增产至1000万头产能”。2022年规划出栏生猪200万头,较2021年出栏量增加45.77万头。天康生物母猪存栏12万头。2022年,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出栏目标初步确定为220万头。综上可知,牧原、温氏、天邦、唐人神、天康五家猪企预计2022年出栏总量最高将达8843.875万头。巨头扩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行业中小养殖户淘汰的速度。
第三,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影响了运猪物流。
随着吉林、上海等地出现了局部疫情爆发的突发事件,各地区也在加强相关的风险排查,在调控方面的力度也在提高。而现在北方一些地区的生猪调运也受到了影响,不同地区都得要求实施核酸检测才能跨省。所以现在北方地区的生猪调运效率下降,地方已经开始积压了一定的猪源,这也是目前生猪屠企能够下调猪价的原因之一。
第四,猪肉进口量大幅缩减。
据海关数据统计,2021年全年累计进口猪肉371万吨,同比减少15.30%;2022年1-2月中国累计进口猪肉28万吨,同比减少60.40%。其中,1月猪肉进口量15万吨,同比下降60.4%,2月猪肉进口量13万吨,同比下降60.4%。猪肉进口量大减,主要归咎于以下三点:其一,国内生猪市场产能恢复情况喜人,生猪供给量充足;其二,供给大增的同时需求亦持续低迷,导致国内猪价大跌(两年跌去三分之二),进口冻品低价绝对优势缩小,加之2022年1月1日开始的进口税率提升(8%→12%),贸易商继续大量进口积极性显著降低,猪肉进口量相应大减;其三,国内外疫情“倒春寒”形势仍较严峻,进口冻品管控措施趋严,进口猪肉减少,会相对缓解总供给过剩的压力。
TAGS:
疫情 肉类 食品安全 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山西省宠物饲料首次出口非洲
下一篇: 2022年前2个月,我国咖啡及制品累计出口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70%